網站地圖
逢甲大學

逢甲大學沿革

以學生為本,以教學為首務

歷史沿革

逢甲大學於1961年在臺中市北屯觀音山創校,最早設立土木工程、水利工程、工商管理以及會計等4個學系。1962年8月,董事會改組,並遷校於臺中市西屯現址,1980年改制為大學,設有工程與科學、商、人文社會、資訊電機、建設、經營管理、金融、國際科技與管理、建築專業、創能學院等10個學院,全校學生逾2萬人;逢甲大學以學生為核心,以教學為首務,培育能參與社會轉型、產業所需之創新人才為目標,成為一所「教學卓越、研究重點突破之亞太地區知名大學」。

辦學績效

2024年《遠見雜誌》校長互評大學總體競爭力排行榜中,逢甲大學榮獲非醫科類的綜合類私校冠軍;在與AI高度相關的「資訊通訊科技」領域排名全台第九,私校第一;同時在「工程、製造及營建」領域排名全台第八,更是前十名中唯一私立大學。此外,教育部私校獎補助金額,逢甲已連續兩年獲全台之冠,在學校承接「產學合作」計畫經費,突破6億,名列全國第八,更在政府部門的資助中,7年連霸全國私校第一。113學年度分發入學,逢甲大學持續保持滿招紀錄,是繼申請入學創下全國最高分發人數紀錄後的再次肯定。

永續發展

逢甲大學在推動永續發展方面亦有突出表現。全球高等教育指標QS (Quacquarelli Symonds)自2023年開始推出世界大學永續排名,今年12月公布了2025年世界大學永續排名(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: Sustainability 2025)。逢甲大學今年再度入榜,並連續兩年蟬聯私立大學第一名的殊榮。此外,2022年逢甲獲得行政院頒發的「國家永續發展獎」,成為中部唯一得獎的私立大學。學校積極將大學社會責任(USR)精神融入教育與實踐,成立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與碳中和研發與服務中心,推動在地創生計畫與淨零碳排,並協助產業落實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。這些努力使逢甲在環境、社會與治理(ESG)領域的成就深受肯定。

大好、共善、同樂

位於水湳新校地的「共善樓」將於2025年落成,是逢甲創校以來最大的建設案。由設計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以及台中巨蛋的日本國際知名建築大師隈研吾,為逢甲大學打造的地景建築;呼應水湳經貿園區綠色智慧的永續發展,高度僅二層樓的地景建築與綠屋頂的外觀,反映出逢甲對低碳永續生活與教育的實踐。